75岁秀肌肉,科伦药业“老当益壮”?
最近一段时间,科伦药业涨幅喜人,一条红线,让这家传统药企的市值已飙升近630亿元,距离科伦药业的股价最高点,仅差一步之遥。
回到几天前,75岁的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赤裸上身站在镜头前,手中举着一瓶金色胶囊,掷地有声地说道: “没有什么不可能!”
这段发布于“科伦永年大健康”账号的宣传视频,将这家传统药企推上了舆论风口。刘革新代言的麦角硫因胶囊,定价1499元/瓶,宣称抗衰功效“碾压VC和辅酶Q10”。
过去这家被市场称为“输液大王”的老牌药企,如今喊出“第四次创业”,背后的野心,藏于银发经济的大蓝海之中。
数据显示,到2050年左右,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人。2030年老龄产业潜力将占到GDP的五分之一,2050年将达到三分之一。老龄化带动了“银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对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推动科伦药业多元化发展的真实原因,不仅是布局未来的创新驱动,从更深层面看,是在输液产品上“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近几年,腰斩的股价和集采带来的多重压力,才是科伦从传统输液业务进行转型的真实原因。
👩🏻⚕️ 主笔/ 景天
✂️ 文章架构师/ 佳佳
💊 出品/ 良医财经
01
亲自代言
75岁掌门人,赤膊上阵!
掌门人赤膊上阵,一时间,二级市场的股民们都懵了。
广告画面中75岁的刘革新赤膊上阵,身材健硕显年轻,此事立即登上热搜。据了解,刘革新代言的产品为抗衰老产品“麦角硫因胶囊”。随后,麦角硫因作为一种抗衰老药物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
展开全文
与此同时,刘革新宣布将抗衰老赛道作为继大输液、抗生素、创新药之后的“第四次创业”,称其目标是“共建抗衰老事业的生态平台”。
谈及科伦药业,也是一家老牌企业了。
科伦药业成立于1996年,前身是四川科伦大药厂,靠输液业务一路起飞,也被业内称为“输液大王”。
时间回到1995年,在大连铁道医学院(现“大连大学”)药剂学完成学业后,刘革新任职于一家国有药厂,之后转到合资企业四川奇力制药担任总经理。
在此后的经营中,由于不满合资企业外方的巨大话语权,45岁这一年,刘革新带着副总经理和财务总监组成“三剑客”,凑足100万元在成都新建一个药厂,取名“科伦”。
这一时间,刘革新非常敏锐地发现市场上一个巨大的需求。
彼时,国内没有儿童专用的注射液,导致用量小的儿童也只能注射500毫升的成人用量。这一个小小的需求,让刘革新看到了机会。此后,科伦药业推出100毫升的儿童大容量注射液,并迅速在市场热销。
积累第一桶金的过程,充分证明刘革新独到的商业眼光,完成从0到1的跨越。几年后,科伦药业摸索出一条做大路径: 收购。
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出现。
当时,为推行GMP认证,一批未达标的输液生产企业和医院制剂室面临关闭。刘革新再次抓住了机会,从2003年到2010年的7年时间,他带领科伦收购了13家输液企业,包括浙江国镜药业。通过资本收购,科伦药业迅速从一家小企业,成为国内输液行业的龙头。
时间走到2010年,2010年,科伦药业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发行价高达83.36元/股,市值一度比肩恒瑞医药。
刘革新人如其名,似乎一直在创造机会。在他的计划中,下一个时代已经到来。
在科伦上市后的一年,年届六旬的刘革新决定再度创业。这一次,他的方向是抗生素原材料。
这一年前后,全球抗生素原料药的价格持续上涨,刘革新萌生了在新疆伊犁投建一家工厂的想法。而这家企业的名字就是川宁生物。经过几年的发展,川宁生物成为全球最大的抗生素中间体现代化工厂。
在川宁生物成立的5年后,2016年,刘革新再次创立科伦博泰,主营ADC(抗体偶联)肿瘤创新药,隶属科伦药业的子公司。
至此,科伦药业搭建出三轮驱动的雏形,形成了“品”字形运营架构。2022年底,川宁生物在深交所上市。次年7月,科伦博泰挂牌港交所。计入科伦药业,刘革新拥有3家上市公司。
至此,刘革新完成了科伦系千亿市值的夙愿。
02
传统业务萎缩+集采+仿制药内卷三重压力
截至目前,从业务层面看,科伦已经建立了从原料、输液产品、肿瘤创新药的三驾马车,并不断扩深自身的护城河。但近几年,这几个业务均出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以科伦药业为例。
目前科伦药业的营业收入构成包括输液、非输液、研发项目以及其他,其中输液业务营收占比靠前,占总营收超40%。
不过,最近几年,科伦药业过得也并不舒坦,其主要营收板块输液产品在近几年受到集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销售收入及销量均有所下降。年报显示,2024年,其输液方面销售收入为89.12亿元,同比下降11.85%;销量为43.47亿瓶/袋,同比微降0.70%。
而根据科伦药业2025年一季度的财报,今年Q1科伦药业营收43.9亿元,同比下滑29%;净利润5.8亿元,暴跌43%。
曾经占据60%营收的输液业务,正以每年超10%的速度萎缩。
自2004年凭借“可立袋”技术称霸中国大输液市场以来,科伦享受了长达15年的行业红利,但如今,集采压价、限抗令、输液总量下滑三重冲击,其市值曾一度从巅峰期的700亿元腰斩。
为了保持竞争优势,科伦药业计划进一步优化输液生产线,通过集约化智能生产提升效率,并推动大输液和小水针产业结构升级。这不仅是为了巩固市场地位,也是应对日益激烈的集采竞争。
除了在输液产品上持续加强,科伦也在下注仿制药业务。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随着2018年全国药品集采的推进,仿制药价格大幅下降,科伦被迫调整业务布局,逐步涉足高端仿制药及创新药领域。不过,这一战略并未延续太久。
去年9月,科伦药业发布公告,宣布变更募资用途,将原计划投入高端仿制药和创新药领域的资金重新聚焦于大输液业务。“回归输液”战略背后,看上去是仿制药市场竞争白热化以及集采政策深化的背景下,做出的务实选择。
再看科伦博泰。
在创新药领域,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的合作曾为科伦药业带来瞩目的成就。2022年,科伦博泰凭借Trop2 ADC药物SKB264以及Claudin18.2 ADC产品SKB315的授权交易,获得高额首付款和里程碑款,创下当时国产创新药企海外授权金额的记录。然而,随着默沙东与其他药企合作的扩大,科伦博泰的地位受到冲击。
最后看川宁生物。
据了解,川宁生物主要产品涵盖硫氰酸红霉素、头孢、青霉素等抗生素中间体以及UDCA高端原料药、辅酶Q10等,总产能超16000吨/年,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
就在最近,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在广告中大秀身材代言,其产品就是川宁生物旗下的麦角硫因胶囊。
事实上,在集采、仿制药内卷和传统输液产品业务的萎缩之下,如今的科伦正在面临着业务转型的阵痛期。川宁生物带来的麦角硫因能否帮助科伦体系重回正轨目前尚不能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已经是科伦系不得不转的节点。
03
麦角硫因,能帮助科伦打一场翻身仗吗?
按照刘革新此前给科伦制定的战略看,他的计划是:
在治疗医学端,继续深化“三发驱动”战略,巩固输液、抗生素、创新药的优势地位;
在预防医学端,科伦开启第四次创业征程,挺进大健康赛道,首先选择抗衰老专业领域的突破性产品—麦角硫因胶囊,同时,深度布局其他抗衰活性分子和终端保健品。
在治疗医学端,继续深化“三发驱动”战略,巩固输液、抗生素、创新药的优势地位;
在预防医学端,科伦开启第四次创业征程,挺进大健康赛道,首先选择抗衰老专业领域的突破性产品—麦角硫因胶囊,同时,深度布局其他抗衰活性分子和终端保健品。
刘革新表示,川宁生物已经量产、准备投产以及在研的保健品原料多达10余个,后续还将持续跟进全球前沿科技,形成更加强大的产品矩阵。
在这项未来战略里,麦角硫因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和要素。
75岁的刘革新以“卧推百公斤”的状态“亲身代言”:每日口服麦角硫因胶囊、外用面霜,仍保持每日14小时高强度工作,甚至能完成100公斤杠铃卧推。目前,科伦川宁生物已储备丰富的抗衰活性分子原料,并且在NAD+前体这一热门赛道上也具备一定的研发实力和市场潜力,未来将形成“原料+终端”的全产业链产品矩阵。
那么,麦角硫因,能帮助科伦打一个翻身仗吗?
首先,什么是麦角硫因?
事实上,麦角硫因早发现于麦角菌中,人体无法自主合成,需通过食物(如蘑菇、动物肝脏)或补剂摄取。
之所以近几年突然爆火,原因在于麦角硫因的超强抗氧化能力,其清除自由基效率是维生素E的6000倍,且能穿透线粒体膜,直接保护细胞DNA免受氧化损伤。这一特性使其成为抗衰老领域的“明星分子”。近年来,随着全球老龄化加速,抗衰需求从医疗领域向日常消费渗透,麦角硫因的应用场景迅速扩展。
更重要的是,去年,麦角硫因获FDA GRAS认证,国家卫健委受理其作为新食品原料申请,预计2026年获批后将进一步加速企业布局和释放产能。
这意味着,麦角硫因从专业医疗领域走向大众消费市场。
麦角硫因的生产技术主要由合成生物学主导,全球90%的麦角硫因通过微生物发酵或酶催化生产。而科伦药业控股子公司川宁生物,通过生物合成技术实现麦角硫因量产,纯度达99%,规划产能300吨/年。
不过,在科伦大举进入这一领域前,还需要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麦角硫因的市场规模如何?
根据博研咨询,2024年中国麦角硫因终端产品市场规模达到15.7亿元,其中有六成被用于护肤领域,近三成被用于保健食品领域。根据QY Research,2024年全球麦角硫因原料市场规模0.63亿美元,预计2031年达到1.61亿美元,对应CAGR超过14%。
第二、还有哪些隐患和挑战?
麦角硫因仍存在吸收与代谢的问题。
据了解,人体对麦角硫因的吸收依赖特定转运蛋白(OCTN1),个体差异可能影响其利用率。此外,由于麦角硫因目前仍是抗衰领域的新玩家,所以监管层面上,仍然需要不断完善。
第三、还有哪些参与者?
在麦角硫因的上游,目前,国内除了川宁生物之外,还有华熙生物、仅三生物和中科欣扬等企业已经突破了技术壁垒,实现了纯度达99%以上的生产;中游方面,仙乐健康、蓝晓科技,则通过制剂技术将原料转化为胶囊、口服液等产品,连接起医药与美妆双赛道;下游方面,雅诗兰黛、珀莱雅等国际品牌纷纷推出含麦角硫因的抗衰精华,终端产品溢价率高达300%。此外,丽人丽妆推出 “千金极光饮”,添加麦角硫因、白番茄、胶原三肽,主打美白、抗氧化功效。仙乐健康的美国子公司Best Formulations掌握NAD+麦角硫因生产技术,为Swisse、Haleon等国际品牌提供ODM服务。若羽臣旗下KEY iN品牌推出麦角硫因抗衰四大单品(口服+面膜),主打高端女性市场。
上述提及的科伦药业所推出的胶囊单品定价1499元/60粒,瞄准高端消费市场。
麦角硫因作为抗衰领域的又一匹“黑马”,正在飞速向终端消费者跑去,但能否顺利走到中国银发人群的面前,还需要时间和质量的考证。
04
良医财经的思考
“保健转型虽好,但也别贪杯贪多”
近几年,转型已经成为每一家药企的共同话题。
一方面,在医药行业的复杂格局中,集采政策曾如汹涌浪潮,给众多药企带来巨大挑战;另外一方面,产品同质化带来了严重的内卷,各家药企想要争夺市场,不得不通过降价的方式,争取更多消费者。
这样一来,出海似乎成为唯一的出路。
而今年,伴随关税、地缘政治等多重原因,出海这一招,似乎也遇到了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这一背景下,药企祭出更加多元化的业务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过去,坐拥“输液大王”之称的科伦药业,如今也面临着集采等多重考验,75岁的刘革新赤膊上阵,背后是药企转型的困境一面。
从麦角硫因这款产品看,市场对特定功效成分的追捧往往呈现出周期性特征,但真正能够将概念转化为持续业绩增长的公司却寥寥无几。麦角硫因如今仍是一个“新生儿”,能否真正成为抗衰领域的“扛把子”,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从科伦下注引发经济,杀入保健品这条路径看,传统药企转型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集采压力之下,科伦也为整个医药行业提供了一个借鉴样本。
在不断变化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中,唯有坚持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并积极拓展更多市场,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 「良医财经」用心出品
互联网医疗 · 产业观察
AI医疗 · 产业观察
生物科技 · 产业观察
医药营销 · 产业观察
医疗公司 · 产业观察
王兴的滴水之恩,沈鹏当涌泉相报
美年大健康该做一次体检了
医联:坐冷板凳、干严肃医疗、走阳光大道
百度健康的「新瓶」装「新酒」
东软医疗:好生意不需要概念
健康险3.0时代,翻越三座“价值医疗”的大山
一年营收535亿!京东健康的「新质生产力」财报样本
阿里健康:中年郎归来时
良医已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丨 网易号 丨 人民号 丨 健康界
亿欧大健康 丨 百略网丨 虎嗅 丨 钛媒体
创业邦 丨 凯迪网 丨 一点资讯 丨36kr
雪球丨招财号 丨 长桥证券丨 老虎证券
评论